明实亡于万历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目前没有研究明白,个人浅见,嘉靖朝反而更需要研究下,但是我觉得不干事只会风闻奏事嘴炮党头皮痒水太凉活下来的所谓清流和清朝修来改去的明史和实录不足为依据,准备看下剑桥明史和李朝实录有没有新的观点论据。
正如上文“为什么有人说明朝亡于万历”所说,万历最大的问题是“在不能去除‘皇权-文官’共治状态下,以不合封建社会礼法的方式破坏这一体制”。也就是说,每个人都知道:问题所在,但当你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最好不要去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1)官员长期空缺,造成万历与文臣间离心离德、许多工作都被耽误
人事任免权由皇帝行使,皇帝借此机会让有功者升迁、有罪者贬谪,赏罚分明,由此,让整个文官集团能看到仕途上升的希望。文官集团则报之以“忠君”。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大学士沈鲤向万历皇帝诉苦,吏部尚书已缺三年、左都御史亦缺一年、刑部和工部只有一位侍郎监理、兵部则尚书和侍郎全缺、礼部仅存一位侍郎、户部只有一名尚书。
可以说,重要部门的一把手长期空缺:部门空转、政策难以推行、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明史·方从哲传》中“诏狱囚以理刑无人不决遣,家属聚号长安门。”的记载。因为相关部门没人,对百姓的案件置之不理,家属聚集在长安门嚎哭。
不安排补缺意味着官员的仕途上升渠道被阻塞,使士大夫丧失了治国的信心。包括***首脑无能、国家财政亏空、辽东问题的恶化等,而这些问题显然与万历脱不了干系。
(2)群臣难见龙颜,必然导致情感疏远。更危险的是,笃信儒家治国的言官们开始正式成为一股势力
谢邀。说这话是明史记载的。但注意明史是清朝人写的,自然对万历是不利的。对万历的评价是怠政,不顾民间疾苦派出太监收矿税盐税,四处敛财。我们看这两个问题的实质:第一个确实,万历三十年不上朝,许多职务空缺,造成***部门效率低下,但这并不致命,因为当时已经有比较完善的内阁,要知道,当时三大征这种重大***,万历处理的很好。
第二个问题才是关键。请问开矿、盐业和茶业是普通老百姓吗?他们是农业大国的普通老百姓吗?非也,他们代表的是新兴的工商业,他们的税不该收?要知道 三大征的钱就来自于这个,当时的户部只收农业税,拒绝接受工商税。这些钱都是万历的私房钱。
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崇祯年间,西北年年大旱,老百姓颗粒无收,但朝廷非但不赶紧救济赈灾济贫,反而加重农业税收,这不合情理啊!谁都知道应该赶紧向经济发达的经济地区收税以解燃眉之急!可偏偏崇祯没有这么做,为什么?因为受到了当政的东林党强烈反对!他们是工商业的代表!崇祯年间,工商税已不及嘉靖万历年间的六十分之一!崇祯末期,鉴于战争两线作战的压力皇帝已经向百官要求捐款了!穷到什么地步了!
可恶的东林党人,把持朝政,可清军入关,投降最快的就是他们!一个连宰辅都自称奴才的大清朝,他们的功劳不小!联系到后面的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真让人痛心不已!
所以说,明实亡于万历有失偏颇,亡于党争,亡于严于律人宽人律己的东林党更有道理!
英国为什么选择***而不是其他手段入侵中国?
英国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和中国的贸易逆差-----吓人吧,在那个时代,一个贸易逆差就足以发动一场战争了,你再看看美国和我们的贸易逆差。
英国当时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了,完成工业革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希望找到一个产品销售地,而当时的清朝人口多,很多英国资本家一想到:“中国人衣服下摆增长一英寸,就足以满足整个英国工厂的需求”,两眼发光。
然而很不幸的是,当时的英国生产的是印花布和天鹅绒之类的,而中国的有钱人喜欢中国丝绸,穷人又买不起,1827年英国试图在广州推销英国布匹,亏本60%以上,棉布,亏本10%,几乎都没有赚的。
而当时的英国对于中国商品是硬需求,比如说茶叶,丝绸,瓷器,当时的西方人对于中国茶叶需求疯狂到什么地步----举个例子,美国的建立的导火索是什么?就是波士顿倾茶***,为什么会爆发这个***?就是因为英国想垄断对美国的茶叶生意,而当时所有的茶叶,全部是中国生产的。
一方面,英国必须要购买中国物品,另外一方面,英国的商品卖不出去,这也就罢了,当时中国是银本位制,而英国是金本位制,英国的白银在和中国的交易中很快就消耗光了,英国就必须从欧洲大陆买入白银,结果白银价格越长越高,金银买卖,英国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