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什么意思,具体怎么操作?
读书本来就是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刚开始你啥都不懂,你能由深入浅?不循序渐进,你能一步登天?
具体怎么操作?这就更不用讲了,我们一直不都是这样做的吗?小学的123起,中学的勾股定理,高中的文言文,大学微积分,这不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吗?
本人觉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主要讲的还是心态问题,读书不应该囫囵吞枣,心生急燥,得一步一个脚印,把前面浅的基础读通了,理解透了,再走下一步,这样才不会读了半辈子书,结果全是听过,见过有那么回事,一知半解,懵懵懂懂,更是无法应用。
以上浅见而已。
很难的书你如果暂时不懂,你死啃它其实效果并不好,虽然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第一这条路走起来比较痛苦,第二也并不是效率最高的路。
要是能够看一些同领域比较简单的书,第一可以引起你的兴趣,第二,可以其实旁敲侧击帮你解释掉一些知识点,就降低了整体难度。
比如说一本书里面,快速阅读的那些书的时候,也会讲到,我们一定是用已知的知识去读未知的知识的,对吧?一本书里面最好是70%的已知知识,带动30%的未知知识,这个边界会比较好 。
要是里面是30%的已知70%的未知,你每遇到一个单词,比如说就像我们读英文原著一样,你要是基本上单词都不认识,你们就没法读下去。
那如果是一部分单词不认识你就可以连蒙带猜,把这一本书至少顺畅先读下。
阅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基础阅读,也就是说你最起码认字,知词意,有基础的读写能力,仅仅能把一本书读完。知道这个句子在说什么。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何为检视阅读,就是在一定时间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清楚的知道这本书在谈什么。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就是对一本书提四个问题;(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2)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3)这本书说德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并且自己能回答这些问题。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也就是说至少要看五本同主题的书。因为只看这一本书,就像只听一家之言,难免片面。多看几本同主题的书,通过综合整理信息,你就会有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思考的主场。
这几个层次是递进的,没有阅读的第一层次,其他都无从谈起,没有第二层次,就走不到第三个层次。同样只有前面三个层次都走过了,才能到底第四个层次。
但作为成年人,我们肯定都有基础的阅读能力,但这不代表你真的会阅读,真的知道作者的真正目的。如果你仅仅是想读过一本书,只要你认字就可以了。但如果你想达到更深层次的阅读,就需要高效阅读。高效阅读的技巧之一就是降低阅读门槛,从你感性趣的基础读物读起,这就需要你降低阅读门槛,从同主题简单的开始,你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把书看完。
青年人学习欲望很强,学习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时也容易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人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学习方法贪多求快,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而“在空中起跳”,违背了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规律,因而收效甚微。
古今中外学者,都懂得学习要循序渐进。南宋学者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杂乱地读书就好像一个饿肚子的人走进了饭馆,看到鱼肉糕点恨不得一口都塞进嘴巴,于是粗嚼快咽急忙吞了进去,虽然也填饱了肚子,但是没有尝到菜肴的滋味。这种贪多嚼不烂的学习方法,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人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求学问也好比盖高楼,必须先打好基础,而且要一层一层往上盖,这就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好高骛远,去学习自己暂时还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东西,就会如打造“空中楼阁”般摇摇欲坠。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的确,如果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贪多求快,跳过某些必要的阶段,到运用时才发现并不能活学活用,不得不回过头来返工重学,速度反而慢了。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读书也是这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其结果必然是走马观花,快而不精,知识难以掌握。而且,读书求速者往往缺乏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劲头大时急不可耐,劲头下去时则松懈疲沓。正如清人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读书“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若刻刻欲速,则刻刻做潦草工夫,此终身不能成功之道也。”
任何学问都有各自的基础知识,我们学习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这是攀登高峰的起点。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最初的基础课是练简单的素描。不从起点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则难以进一步提高,更不会有后来的成功。因此,学习须从基础知识学起,狠下功夫,锲而不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否则,难以建成知识领域里的高楼大厦。
摘自《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29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