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迁都许昌城讲的是什么事?
献帝东迁后,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当时宫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献帝还在洛阳时,曹操就曾向他进献过缝帐2顶,丝线10斤,山阳郡所产的甜梨2箱,稗枣2箱。献帝都许后,曹操更是经常进献,其中有桓帝时赐给他祖父曹腾的家藏器物,也有属下陆续搜寻到的一些宫中流失的器物。
迎接汉献帝来许昌,是曹操的另一个杰作。他最初提起此议时,只有荀彧赞同,并极力说明迎献帝的迫切性和对今后斗争的有利性,说这是一件"大顺"、"大略"、"大德"的事。但最初的迎接由于董承等人的阻拦并未如愿。后来董承为抵抗韩暹的势力暗召曹操到洛阳。部下董昭又提醒他只有把献帝迎到他的地盘许昌,方可成就大业,万事无虞。这样,曹操借口京都无粮,要送献帝到鲁阳就食,把献帝安全转抵许昌。建安元年(196),汉献帝迁都于许昌。
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迁都许昌后,又任命他为大将军,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
汉献帝刘协在许都虽然衣食无忧,却也无所事事。特别是虽然是贵为天子,曹操也还算尊重自己,但他却时时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曹操不断地诛除公卿大臣,不断地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进驻洛阳,立刻趁张杨、杨奉兵众在外,赶跑了韩暹,接着做了三件事: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谓"讨有罪";封董承、伏完等,谓"赏有功";追赐射声校尉沮俊,谓"矜死节"。然后在第九天趁他人尚未来得及反应的情况下,迁帝都许,使皇帝摆脱其他势力的控制。此后,他还加紧步伐剪除异己,提高自己的权势。他首先向最有影响力的三公发难,罢免太尉杨彪、司空张喜;其次诛杀议郎赵彦;再次是发兵征讨杨奉,解除近兵之忧;最后是一方面以天子名义谴责袁绍,打击其气焰,另一方面将大将军让予袁绍,稳定大敌。
孙权为何被称为孙十万?
刘备入蜀后,曹操和刘备在汉中发起争夺战,吸引了曹军40万主力。曹魏势力在江淮一带的屏障就只剩下皖城和庐江。孙权趁机出动了10万大军争夺江淮,吕蒙和甘宁攻下庐江,太守朱光被甘宁用链锤打死。孙权兵临皖城城下。皖城主将张辽手下只有七千部队,因此坚守。孙权亲自带兵到城下扎寨,被张辽出动800精兵突袭,差点杀掉了孙权,吴军立寨不成。后来张辽一直坚持到曹操大军支援,孙权始终未能进入江淮一步,因此张辽被称赞为张八百,而孙权只能叫孙十万,也叫渣权。
东吴兵陆战实在不能看,孙权打合肥太渣。他十万人被张辽八百人冲的七零八落,围了合肥十几天打不下来,最后撤退时还差点被俘虏。。。。从而荣获“孙十万”、“渣权”尊称。。哈哈
孙权五次亲征合肥,有几个特点:带兵动辄十万、不敢上按、打不过就跑、听说有援军就跑。
看看五次进攻合肥:
第一次: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时,曹操主力在荆州,孙权带兵围攻合肥。曹操赤壁兵败后,在云梦泽麋鹿,派了一名小将张喜救援合肥,孙权听说援军马上到达,立即撤军。
第二次:公元215年,曹操征汉中期间。孙权打算趁合肥空虚捞点好处,率十万军队围攻合肥,发生了著名的“张辽威震逍遥津”,孙权差点丧命。
第三次:公元229年,孙权先耍了一些手段麻痹魏军,打算魏国大军撤走后猛攻,被守将满宠识破。孙权大军到来,看到魏军有准备,一仗没打就撤走了。
第四次:公元232年,满宠建合肥新城,孙权以为魏军胆怯,便发兵进攻。因合肥新城距水远,吴军在船上呆了二十多天不敢上岸,上岸后被满宠的伏兵杀了几百人,立即撤军。
第五次:公元234年,孙权配合诸葛亮北伐,率十万大军再度进攻合肥,围城两个月,因魏帝曹叡要亲征救援,立即撤军。
孙权经常带着十万人去给对面曹魏送人头加刷经验。
臧一万:一万破十万。
陈一千:一千人破十万。
张八百:八百人破十万。
满数十:满宠连数十人大破孙权号十万。
蒋一封:一封信就破孙权十万。
文睡觉:孙权不敢来,直接撤兵。
刘亡灵:死了的刘馥也能吓跑孙十万。
张辽带着八百敢死队吃饱喝足,天亮后大张旗鼓的出战,冲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