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邢台地震拉开了中国地震监测预报序幕?
1966年3月8日凌晨,河北省邢台发生6.8级强烈地震,紧接着在3月22日,宁晋县再次发生7.2级大震。两次地震范围广,受灾群众多,还造成良田被毁,交通中断,农田水利设施破坏等严重灾害。3月8日当天,***院总理周恩来召开了各部委负责人参加的紧急会议,全面部署救灾工作。第二天周恩来总理又亲临灾区视察和慰问,代表党中央向灾区人民提出“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灾区人民的抗震救灾斗争。
在3月8日地震当晚,周总理亲自召开会议听取震情汇报,会上他向地震工作者提出要搞地震预报。响应总理的号召,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从四面八方日夜兼程,奔赴灾区,在灾区人民要求“地震前打个招呼”的强烈呼声感召下,以邢台震区为地震预报试验场,密切监视和细致分析震情,揭开了中国地震预报科学实践的序幕。
在邢台地震现场,地震工作者调查考察,总结研究,严密监视,探索强震前的异常现象。发现大震前在震中区及附近地区确有某些特殊现象出现。如井水翻花、变浑,水位涨落,动物行为异常,小震活动出现“密集—平静”特征等。而通过这些认识,地震现场考察队曾成功预报了3月26日发生在宁晋百尺口的6.2级强余震。
随着现场预报工作的广泛开展,人们对地震发生过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来自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地质部、石油部国家测绘总局和中国科技大学等部门和单位的科技人员,在邢台地震现场,利用各自优势探索地震预报的具体途径,从而形成了多学科联合、多路探索的生动局面。
在邢台地震现场所开展的观测研究工作涉及地球物理、地质、大地测量地下水、水化学、基线、重力、地倾斜等20余种手段投入了观测,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观测资料。同时灾区群众也***取多种方法监测地震。由此初步形成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的专群结合的前兆观测台网。
中国有组织的地震预报探索是从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开始的,地震监测预报也从形态地震现场逐步发展到全国。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由国家组织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地震监测预报实践的国家。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大陆已建成规模宏大的地震监测系统,为中国***预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郭守敬的历史贡献有哪些?
守敬(1231-1316),中国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字若思,汉族,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佑二年。郭守敬曾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1276年郭守敬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1981年,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郭守敬,所做出的科学贡献对世界科学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被称为中国古代科技圣人。他的科学成就遍及天文、水利、数学、仪器仪表制造、规划、建筑、测绘等广泛领域,其中二十多项发明创造遥遥领先当时世界水平,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推向了最高峰,同时也将元初中国科技文明推向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郭守敬称得上是一位“顶天立地”的伟人。所谓“顶天”,就是他问天、观星,揭示苍穹的秘密;所谓“立地”,就是他治水开渠、修凿运河,让河流洪水按照人类的意志行走,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