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内鬼致40万条个人信息泄露,大家担心有自己吗?
银行***的电话我已经很少用了,几年前就开始陆陆续续把银行***卡里的联系人都转移到第二张电话卡里了,两年前我就把快递啊,推销啊,外卖啊这类把电话姓名等留给陌生人的,我只会把备用手机的号码给他们,姓名自己编个常用名字,快递地址就是离我家最近的菜鸟驿站。信息你随便泄露。
虽然这样不能完全避免完全泄露信息,起码能减少一些泄露的几率
圆通仍要承担“内鬼”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侵权民事责任
我国刑法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排列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类罪中,主要是该行为侵犯了具体自然人的名誉,或者隐私。圆通的“内鬼”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非法对外泄露,提供了40万条公民个人信息,一定能够评价为情节严重。作者认为,已经达到了情节特别严重,应当对“内鬼”适用3年以上7年以下***,并处罚金。
圆通作为信息处理者应当***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存储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内鬼”能够泄露收集的个人信息并不意外,而且还是圆通防止的重点对象,圆通存在着重大过失,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民法典规定信息处理者应当及时***取补救措施,并按规定告知自然人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圆通即使履行了告知与报告的义务,也不影响圆通的侵权责任。
目前,网络服务平台等单位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可以说是“海量”级的,人们经常日接到陌生的骚扰电话,或者***电话可能与这些企业的信息管理有关联。作者认为,为了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这些服务企业泄露信息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其中,没有造成损害的,也应当按泄露次数计算赔偿额,例如,每泄露一次赔偿被泄露若干金额;未按规定告知自然人的,自然人受到骚扰的,按骚扰次数计算赔偿额。自然人因信息被泄露而被***的,泄露单位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徐剑随笔,仅供参考
你看过乡村放映的露天电影吗?同时,看过哪些记忆深刻的乡村露天电影?
看过。
我大概七八岁的时候吧,村里开始经常放露天电影。我村有个戏台,戏台边有个磨坊,影幕就挂在磨坊的东墙上,东墙是一大片空地,村里的男女老少吃了饭,每人搬个小板凳,坐在那里边吃边看,男人们抽着烟叶子,女人们唠着嗑,小孩们跑来跑去。
那时候播放最多的电影是《海灯法师》和《少林寺》,还有《少年犯》啥的,其他还有一些革命电影好像,轮流演,每场爆满。那时候村里特别穷,好多人家家里都没灯,不是没电线,而是点不起点灯,交不起电费。偶尔安了灯,也不常点,用的时候着一下,不用了赶紧拉灭,就跟电话刚出来一分钟好几块钱的时候打电话一样。所以人们看电影成了唯一的消遣。
也没几年,好像就是两三年吧,电视机就在村里普及了,开始是黑白电视,后来是彩色电视,人们就都跑到别人家里看电视了,电影也没人来放了。
我是灯花物语,此题我来一答。我小时候,就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经常看乡村露天电影。《喜盈门》、《地道战》、《月亮湾的笑声》、《黑三角》、《七品芝麻官》、《少林寺》等影片,我至今记忆犹深。
那时候,乡村的文化生活是很贫瘠的,缺书少报,没有电视,除了收听广播外,看露天电影便成为奢华的视听盛宴。
每次放电影,村里一般会用大喇叭广而告之。到了傍晚,公社里的电影放映员,就会支上雪白的、长方形的、镶着一圈黑边的影布,并架好放映机。这时候,心急的孩子们,就忙着搬着板凳去抢占观看的好位置。夜色笼罩乡村时,丢下饭碗的大人孩子陆续就座,一时间人声鼎沸,暄闹异常。电影一旦开始放映了,人们的注意力便集中到了荧幕上,瞬间便鸦雀无声了。天上的星星静悄悄的,地上的人们静悄悄的,只有荧幕上的人们在说话。
我那时不喜欢和别人抢座位,就到影布的后方去看,这样除看到的字是反的,别的倒也没什么。荧幕前黑压压一片人,荧幕后,往往就一个孤独的我。我很享受这种寂静和孤独。不过,有时候,影布是架在一面墙上的,我就没有了机会去享受我的孤独,只好和大家挤在一处欣赏影片。
放完一卷胶片后,放映员便忙着换下一卷。此时,观众席上便会有些许的躁动,打呵欠的,评论刚才看过的情节或者人物的,埋怨放映员动作慢的,呵斥孩子的,各种声音都有。这个过程也就几分钟时间,几分钟后,观众席上便重新恢复了平静。也有特殊的情况,等待的时间比较长,那就是遇到“跑片”的时候。所谓的“跑片”,就是有两个村庄、甚至三个村庄同时放映同一部影片,这个村庄演完了一卷胶片,下一卷胶片在别的村庄正在上演,或者是在从别的村庄来的路上。这个时候等待的时间就较长了,等待半个小时也是正常的。等待归等待,不满归不满,但一般没有人会离开。
自己的村庄不是每天都放电影的,甚至一个月也不一定放上一场。所以,一旦听到外村有放电影的消息,人们便会早早吃罢晚饭,三五结伴,多数是步行,也有骑自行车的,兴奋地奔向目的地。有的人喜欢恶作剧,故作正经地告诉大家:今天某某村放电影呢,放的是战斗故事片《战斗英雄白跑路》。聪明的人听了一笑置之,忠厚的人便信以为真了,就成了“英雄白跑路”。
除了公社(80年代初期改称乡***了)安排放的电影,村里谁家有红、白事了,也常有人凑份子,请人放电影。红事的话,多数会放《喜盈门》,这部影片批评了不孝顺老人、妯娌不和睦的现象,有教育意义。有时也放《李天保娶亲》,是一步戏曲片。白事的话,合适的影片不好找,聪明的放映者便说放映《李天保吊孝》吧。其实放的还是《李天保娶亲》,只不过里面有吊孝的情节。
到后来,时兴个体户了,有的村庄便有了专门的电***。说是电***,其实还是露天的,一个大院子,也没有座位,进院子看电影要买票。到底是条件太简陋了,这样的电***寿命都不长。我记得最后一次在村里的电***看电影,看的是《少林寺》。当时这部功夫片风靡全国,人们对它十分痴迷。我买了票,进***时,验票员却不能验票了,人太多了,我被周围的、后面的人拥挤着进了***,根本没机会把票给验票员。***四周的墙头上、树木上,都爬满了人。要是现在出现这样的情况,估计警察都要干预了。
没有电影可看的时候,往往就到乡***、工商所等公家单位去看电视,为了方便大家观看,电视是放在院子里的,所以也是露天的。那时看到的电视剧,印象比较深的有《霍元甲》、《陈真》、《白眉大侠》等,还有动画片《蓝精灵》。
再到后来,电视逐渐普及了,走进了各家各户,露天电影、露天电视便退出了历史舞台。近几年,县里的文化大篷车送电影下乡,也是露天的,去看的人很少。在文化生活异常丰富的今天,露天电影风光不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