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7年万有引力定律就已问世,为何直到1798年才测出地球质量?
1687年,根据牛顿的理论,地球的三围除了年龄外,几乎都有据可循。但为何直到1798年才测出地球质量?主要原因有两个,一、山太难爬;二、卡文迪许太内向。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作过关于地球奥秘的许多推测,其中的一个就是地球的质量。说出来很简单,一根挂在大山附近的铅锤线,会受到大山和地球引力质量的影响,稍稍向着大山倾斜。要是你能精确测量那个偏差,计算大山的质量,你可以算出万有引力的常数──G──就可以据此算出地球的质量。
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一座形状规则的山,能够估测它的质量。但牛顿所在的英伦三岛里面,一开始找不到那座合适的大山。
1774年,马斯基林接受了挑战,开始测量苏格兰高地中部的斯希哈林山,一共4个多月,进行了数百次测量。负责处理数据的数学家查尔斯.赫顿,算出了地球质量为5000万亿吨,还顺带发明了等高线。
这个结果虽然极度粗糙,甚至可以说差的有点远,但是的确是第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的数值。
用其中一位为卡文迪许写过传记的作家的话来说,他特别腼腆,“几乎到了病态的程度”。他有极度的社交恐惧症,甚至连他的管家都要以书信的方式跟他交流。不过他确实是一个天才的科学家。
17***年夏末,67岁高龄的卡文迪许装配出测量地球质量的仪器,它由重物、砝码、摆锤、轴和扭转钢丝组成。仪器的核心是两个635千克重的铅球,悬在两个较小球体的两侧。这台设备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测量两个大球给小球造成的引力偏差推测出──所谓的引力常数──并由此推测地球的质量。
卡文迪许计算出的结果是,地球有6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吨,今天我们公认的结果是5***25亿亿吨,与卡文迪许的结果只相差1%左右。
卡文迪许发现或预见到了能量守恒定律、欧姆定律、道尔顿的分压定律、里克特的反比定律、查理的气体定律以及电传导定律,但都没有告诉别人。他还留下线索,直接导致一组惰性气体的元素的发现,最后一种直到1962年才被发现。
同学们应该可以理解为何结果发布的时间推后得如此之多了吧。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就是F=GMm/r²但是这个公式里面的G是万有引力常量,这个G当时牛顿还没有测出是多少,所以他也就不能测出地球的质量,过了很久,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利用放***才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这样万有引力公式才得以用来测天体质量,所以卡文迪许也被称为历史上第一个能“称量”地球质量的人”。
卡文迪许画像
最初对地球质量的测量,是来自牛顿理论。按照理论,地球表面物体所受的重力,大致等于该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列出公式后,稍作推导就能写出一个关于地球质量的计算式,它只取决于物体在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的球体半径、以及万有引力常数。知道以上三个数据,就能算出地球的总质量。(严格讲来,还要考虑物体随地球自转产生的向心力的影响,知道当地的纬度就可以计算出来。一般情况下,即使忽略这一项,也没有太大的误差。本文对此类次要的影响因素不再赘述)
这三个数据当中,前两个相对好办。重力加速度很好测量。地球的半径稍微麻烦一些,但借助天文观测,可以测量出陆地上一度经线的长度数值,进而推算出整个地球的经线长度(地球的半圆周长度)和地球半径。事实上,傻傻的地球物理学家甚至硬生生地测出了在赤道附近的一度经线与靠近极地的一度经线的长度差异。
真正麻烦的是对万有引力常数的测量。
牛顿推测(当然只能是推测),一个靠近大山的铅锤线,由于同时受到大山和地球(除去这座大山的剩余部分)的引力作用,(铅锤线)会稍稍向着大山倾斜,这样的“铅锤线”,其方向并不会完全的指向地心。如果能够测出这个微小的差异,并且知道山的质量的话,就能算出万有引力常数,进而知道地球的质量。(之所以需要一座山,是因为这个质量对象必须有足够大的质量和密度,使得“铅锤线”的这种差异更为显著,更容易被观测出来。)
英国人沿着这个思路,专门找到了一座外形比较规则的大山,测量出山的体积,进而真的算出了山的质量。据说,地理测绘中常用到的等高线,就是在这个测量过程中发明出来的。必须承认,那时候的英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真是非同一般,换成现在的中国人,恐怕没几个有这份闲心搞这种基础研究——研究的结果显然换不来任何报酬。
遗憾的是,流血流汗最终的结果是徒劳无功。山的质量倒是测出来了,对铅锤线的差异的测量却完全失败了。原因是风的影响,已经过长的铅锤线在各种扰动作用下产生的振动,这些干扰因素的作用超过了科学家试图观测的效应。事后回想起来,干嘛不把两件事的先后顺序倒过来呢?害得大家白白忙活了好几个月(其实也并没有白忙,他们至少发明了等高线)。
铅锤线法失败了,对于地球质量(或者万有引力常数)的测量,科学家们一时间是束手无策无计可施。直到一位性格极端孤僻的科学怪物隆重登场——他就是亨利.卡文迪许。此人是贵族出身,祖父和外祖父都有爵位。不知道为什么,卡文迪许几乎完全不能与人接触,据说,连他的管家都只能以书信的方式与他交流——他的科学成就居然没有因此而湮灭无闻,真是令人庆幸的一件事情。
起先,参考别的实验装置,卡文迪许想出他的实验方案:利用两对质量、密度、形状大小都完全相同的铅球,产生一对大小相等的万有引力,这两个力被用来形成一个力矩,这个力矩施加到一根(被用来悬挂其中两个铅球的)细丝线上。移走另两个(不与丝线相连的)铅球,万有引力消失为零,丝线的扭转就会消失。由于丝线的扭转刚度是已知的,测出丝线的扭转前后的角度差,就能计算出力矩的大小,进而计算出每一对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的大小。由于铅球的质量、铅球之间的距离都是已知的,万有引力常数可以根据牛顿的引力定律直接计算出来。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实在是太微弱了,小到丝线扭转的角度根本就测不出来。实验陷入了困境。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开始的时间?
从距今10000~8000年间至今。
距今10000~8000年间,中国早期农业已形成了以栗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和以水稻为代表的南方水田农业两大系统,以及与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相结合的南稻北栗格局。
北方的原始农耕以旱地农业为特色,这与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春秋冬三季干旱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所以选择对肥力水分要求不高,幼苗期能抗旱的栗。
南方的原始农耕以稻作农业为特色。
长江中下游地区雨多湿润,所以选择了喜水作物水稻作为主要农作物。
扩展资料:
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
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
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中国农耕发生于距今八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在远古时期,由于五谷和杂草混生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
于是,就有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神农对百草一样一样的尝,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稻、黍、稷、麦、菽五谷,所以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谷子可以年年种植,源源不断,若能选为人用,多多种植,大家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神农由此得到启发,教导人们广泛种植农作物,中国古代农耕时代开始了。
当然,仅有神话传说来佐证中国农耕历史的久远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出土文物考证,才是实锤。在这方面,中国出土文物相当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原始稻作遗存出土,在距今4000年以前的,已发现185处,是现在世界上发现这类遗存最多的国家。
其中,浙江宁波五星地区出土的稻谷,距今4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籼稻、粳稻, 距今5000多年;浙江慈溪童家岙,出土的陶夹稻,以及在浙江桐乡罗家角,出土的籼稻、粳稻,均距今7000年。等等。
所有这些,都证明中国古代农耕历史久远,值得人们敬仰。
(一) 农业技术的萌芽时期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以前)中国农业大约起源于一万年前。它是在***集和渔猎经济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的产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 农业技术的初步形成时期:夏、商、周(约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这一时期,中国发明了金属冶炼技术,青铜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开始兴建。农业技术有了初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