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王安石病故,您了解这位历史人物吗?
王安石是个矛盾的人。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先看下王安石的成就,文学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曾这样赞叹王安石,《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意思是后来人无法超越王安石的文学成就,高度评价了他,给予了肯定。政治方面,发动了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社会改革运动,因为正处于宋神宗时期,史称“熙宁变法”或“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就连列宁也称之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但王安石的改革最终失败了。
其主要原因是来自大官僚与权贵们的重大阻力,与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最终形成了北宋最漫长最激烈最恐怖最残酷的“党争”,也有王安石自身用人不当的问题,吕惠卿,他的主要助手,在变法受挫时,马上对王安石落井下石,曾布是不折不扣的“墙头草”,还有北宋著名的奸臣蔡京也是王安石提拔的,是典型的政治投机分子。对于经济改革,***取强权,由如“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王安石写过《伤仲永》,告诫人们,孩子们的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教育更重要,但到自己头上,却是个不折不扣溺爱儿子的父亲。王安石的儿子叫王雱,《宋史》评价王雱为人骄横,狂妄。有一次,王安石正和程颢等人商议变法受阻之事,他赤脚散发,披着件衣服,连招呼也不打,直接说道:“把阻碍变法的韩琦、富弼的头砍了。”当时,韩琦富弼都是当朝权贵,就连皇亲国戚都不敢得罪他们。可后来,王安石还是把儿子安排到皇帝身边,任龙图阁直学士。
历史上的今天,5月21日,王安石病故。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王安石的诗。今天,教六年级语文的我,就正在教他的《泊船瓜洲》。那么,就来谈谈与这首诗有关的王安石吧。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仙,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他在宋神宗时期曾两度为相,推行新***法,但由于保守派的反对,收效不大,变法失败。晚年退居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他被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泊船瓜洲》这首诗,写于1075年。当时已经退休的王安石,接到宋神宗的旨令,再次让他当宰相。已经经历两次推行新政被罢相的他,对政治已心灰意冷。他几经推辞,都未获批准,在这样的情况下,只得上京就任。他乘船从京口到达瓜洲,这首诗就是书写他停泊在瓜洲时的心情。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还没离开家乡多远,家乡就在钟山,只在几重山之外,而他就开始思乡了,感慨明月何时才能再次照他还乡!
这首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特别脍炙人口。其中“绿”字的用法最为人称道,“绿”字写活了春风吹过的江南一片嫩绿,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他炼这个字的故事广为人知,堪比贾岛的“推敲”。
小学语文书中的还选入了他的《梅花》《元日》两首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句精炼典雅,富含哲理,都深受人们欢迎。
到了初中,孩子们还要学他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也极具哲理性,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常常被人当做“座右铭”。
这就是我,小语路人,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了解的王安石。你眼中的王安石又是什么样的呢?
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据《宋史-王安石传》,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自幼随父赴任辗转南北,诸子百家之书无所不读。后来中进士任淮南节度判定厅公事,宋仁宗七年转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事,此后历任过通判、判官、知州等等。由于多年在地方任官的经历,使他更多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尤其是对社会日益加剧的贫富差距使他深感忧虑,因此王安石向仁宗上了一本万言书,指出了宋朝当时的时弊,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改革,以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王安石的改革主张却没有引起仁宗及当朝大臣的重视,万言书呈上后竟如石沉大海渺无音讯,为此王安石深感失望,便借母亲病故居丧金陵,在家乡收徒讲学,宣扬自己变法的思想和主张,这也为其后的变法培养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此时,王安石却引起了一个人的重视。此人即当时尚未即位的太子赵顼,他很赞赏王安石的万言书,很想和他作一次面对面的交谈,商议治国之道。后来,仁宗死,赵顼即位后,便立刻起用王安石,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从此,年轻的宋帝赵顼便同王安石一道议论治国之道,王安石尽悉讲述了自己改弦更张的主张,深得赵顼赏识,要求他尽心尽意辅佐自己。此后,终于形成了宋帝赵顼熙宁年间的变法高朝。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便是富国强兵,为此通过朝庭陆续颁行了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等一系列新法。军事方面主要有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等等,以提高兵将的素质和军队的战斗力。另外还对科举取士进行了必要的政革,颁行贡举新制,其间,又重置武学,新建律学,改建太医局,专门培养社***需的各种人才。
王安石及其改革派实行变法虽然一时间维护和加强了宋朝的统治,但这一“变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触犯了一些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此立刻便遭到许多皇亲国戚、老臣旧僚等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甚至向宋帝赵顼施加压力,迫使废止新法。以翰林学士司马光为首的一批朝庭内外官员,也是极力诋毁改革派,使得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变得愈加激烈。在此情形下,宋帝赵顼似乎也有些动摇。王安石看见赵顼对变法左右摇摆不定,很无奈,只好称病请求辞职,同时举荐韩绛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吕惠卿为参知政事,但吕惠卿却未继续推行变法,唯恐王安石复相位从而威胁到自己的宰相地位,屡屡与韩绛争权,引起了朝野人士的极大不满,一时间人们又纷纷想起王安石的好处。于是,韩绛便向赵顼请求召王安石返朝,恢复宰相之职。赵顼***纳了韩绛建议,重新起用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续推行变法。
王安石复相位后,重又恢复新法,期望尽快富国强兵,但此时变法已经变得更加困难重重,并且改革派内部也产生了分裂。吕惠卿本来是改革派较为积极一份子,此时却不再支持和协助王安石推行新法,反而寻机打击、诽谤。有一次,王安石病了,赵顼出于关心,便叫王安石安心养病,尽量少操持政事。然而吕惠卿却上奏称王安石屡屡称病不治事,什么事都推给别人,这样的臣下算称职吗?公开与王安石对抗叫板。改革派内部如此严重的分裂,自然也就削弱了自身的力量,变法已经变得很难继续推行下去。另外,此时的赵顼似乎也不再重视王安石,所以对于王安石的很多变法主张,也不再釆纳了。看见变法已无法推行,熙宁十年,王安石再次请求辞官,从此闲居。公元1086年,宋帝赵顼死,赵煦继位,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重新执掌朝权,废除了之前推行的所有新法,王安石闻讯后悲愤不已,不久,郁郁而逝。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1042年(宋庆历二年)进士。1058年(宋嘉祐三年)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
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宋神宗进行变法,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的固执反对,新政的推行迭遭阻碍。
1074年(宋熙宁七年)辞退。1075年复宰相职。1076年再次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后改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1086年5月21日(宋元祐元年四月初六日)逝世。
为唐宋人大家之一。著有《字说》、《钟山目录》、《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保存在《道藏》“彭把集注”中)。
史学界、学术理论界对王安石及其变法时间褒贬不一。***则给予了王安石及其新法以全新的评价:“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他对王安石的道德情操、学术修养和政治抱负给予了全面的高度肯定。
事实上,在***的时代,中国已有一部分先知先觉者已经醒来,于是,王安石就被发掘成变法革新者的精神偶像。
那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抛开深刻的社会制度根源,重要的一条是在执行过程中的扭曲,被异化为官员鱼肉百姓的“正当”手段,缺乏有效的监督保障。比如,实行青苗法,***规定利率为20%,官员擅自提到30%,结果新法实行之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要平抑物价、抑制私商,官员就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市场、货源、价格被***高度垄断,百姓被盘剥更严重。虽然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以民穷为基础的国富却难以持续,社会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我发现历史上很多次变法失败的原因当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它只是少数清醒的人从上而下却脱离基层老百姓的变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莫不如此。改革如果不能普惠民众,得不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所谓的改革成果也只会是一堆泡沫,最终飘散在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