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时间的发展历史?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头上刻标记的方式来计时。
公元前8000年:埃及文明制订了12个月每月均为30天的日历。
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每天分为360个周期,每个周期为4分钟。
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人使用每年354天的月历,每月29天和30天相轮。与此同时,玛亚人创立了一年260天和365天的日历。
公元前1500年:埃及发明第一个移动日晷,将一天分为12个周期。接着又发明一种叫漏刻的计时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伦人把一天分为相等的12个部分。
公元200年:西方开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国发展了机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欧洲得到发展。
怎么学好计量经济学?
理解,理解,还是理解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要学通计量经济学,一定要用矩阵计算,所有都用矩阵计算,因为矩阵计算简单且可以帮助理解 对矩阵的性质熟悉,比如正交,正定,相似等等,建议拿一本高等代数备查 对数理统计熟悉,比如***设检验,正态分布,建议拿一本数理统计备查 在中国计量经济学基础后,什么微观计量,时间序列,金融计量,空间计量都是水水
计量是被包含与统计学之中的一门学科,它以数学为基础(包括概率与求导一类,这两门是重中之重 一定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搭好基础的前提下,你才有可能继续学习计量经济学下面的分支。计量经济学的分支有很多,应用计量、金融计量、微观计量、宏观计量、时序分析、贝叶斯计量以及计量经济学原理等等等等一系列东西,很多方向之间是有共性的。
当你打好基础往下学习的情况下,可能会碰到某一个方向比较难理解,比如你学金融计量的时候会发现可能你不知道什么是Order of Integrating 一本书或者一个方向通常不可能面面俱到 这时候你可以多查查文献。 计量经济的学习理解程度我觉得对我来说就像一个一个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一开始是很感兴趣的但是很多东西理解的不好。后来学的内容越来越多了发现很多东西是想通的,发现其实不是难,而是你有很多东西不知道。了解多了自然对后续学习有帮助了。比如说应用计量,时间序列加上计量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就对金融计量的学习很有帮助,金融计量的学习又对应用计量很有帮助,他们是相辅相成的。但是parametric model玩儿多了你就想玩儿高端的,比如贝叶斯计量和金融计量后期,包括 semi 或者 non parametric 这时候难度又上来了,因为他对你的抽象思维和数学能力又有很大的要求,所以又开始比较痛苦。
1.关于书籍,计量经济学习我觉得建议学习计量用英文版教材而不要用中文版,说实话用中文学有些时候表达会更复杂且难理解,所以很多时候一门课的教材都不是来自一本书,有时候是好几本书的几部分加上一部分文献。
2.计量学到后面对programming有很大的需求 如果你想在计量或者数量方面长期发展的话 建议开始就从STATA或者R来入手, eviews简单易上手可以满足基础需求,但是可塑性比较差,早早的建立良好的编程习惯对你日后是有很大帮助的,也节省时间。SAS对金融方向的学生也是很powerful的,stata貌似经济方向的使用比较多,例如微观计量。
3.学会一到两种统计学软件,比如SPSS等。
4.计量和实践是紧密不分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最好做一下题,尤其是课后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