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河南省的河理工、河科技、河师大、河农大等学校合并成一个超级高校,可行吗?
又来合并了,网友们的思维都很发散,也很大胆,要把河南省的第三把交椅来个巨无霸式合并,能不能超过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呢?
我看了说:胆子够大,很有意义,不过不现实,也不可能。真想合并,不如把信息工程大学,新乡医学院都带上,合并后肯定实力吊打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了。
河南省自近代以来,以人口多,教育穷而著称,唯一一所国立大学-国立河南大学被拆解,变成了二本。
而当年三大留学预备学校的其他俩,一个是变成了清华大学,一个变成了交通大学(上交+西交)。
当然河南除了一所国立大学外,还有一所国立专科学校,不过发展的更惨。
你咋那么能呢!!!河南科技大学在洛阳、河南理工大学在焦作、河南师范大学在新乡、河南农业大学在郑州,河南目前以大学命名的号线也就这四个城市有,而且洛阳、焦作、新乡也都是仅此一所以大学命名的高校,也是所在地市最好的高校,你还就偏偏挑了这四所大学来合并,你可真会挑!!!这么大一个地理跨度的四所学校想合并在一起的难度可想而知有多大。你说把在郑州的几所大学合并可能还靠谱一点,比如把河南农业大学、***信息工程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合并一个河南工农兵大学什么的都比你提出的靠谱。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绝对不能;更绝对不可以;更绝对,绝对,不不可以;“合并成“一所“巨无霸”大学办学”。”🍎,
不可行,而且是坚决不可行的。
一提到河南高等教育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痛点,全省人口基数大,考生更是多的吓人,河南最好的高等院校就是郑州大学,是所211工程大学,而且在全国的排名也并不是多靠前,大概在60名左右,其次就是河南大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全国高校大拆分,把河南拆了个七零八散,直到如今也没有回复元气。而且以前拆分出去的学校现在有些都比河大还牛。
除了这两个领头羊,还有河南理工,河南师范,河南农业,河南科技,***信息工程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工业,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航空学院(省部共建),还有一些地级的高校也在省内实力也是很不错的。(排名不分先后)
问题中提出要把河理工,科技,师大,农大等高校合并成一个巨无霸高校,什么样的高校才算巨无霸?是金字塔顶尖的清华北大那样的,还是前几位如浙大,上大,复旦,人大,南开,上交大,武大,中山(不分先后)等这样的高校?
我个人的看法,即便能成为清华北大那样的学校,也不要合并,原因有四。
第一,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更是生源大省,而且分数这两年虽然有稍微的下降趋势,但也是高的令人生畏,合并成一个高校,就算扩大招生规模,相较原来多个高校的规模,也肯定是有缩水的,这是从招生规模上分析。第二,合并成一个超级高校,分数势必水涨船高,这得使多少考生流入比河理工,师大等院校差的学校?这是从分数和考生能不能上一个符合自己分数的学校来说。第三,再说说地域,河理工,师大,科技等这些高校现在都分布在各地级市,不但省里支持,所在是也是有相对的扶持的,如果合并校址在哪?只能在郑州,如果都还在一个地市,别的高校原属地市肯定不乐意,所以只能在省会郑州,而从另一方面说,这合并的高校的扶持资金问题,全部都落在了省里,就算中央到时候也给,压力也大了很多。第四,现在现在如河南理工,河南大学等高校虽然没有被选一流高校,但都有一流学科建设,从长期来看,合并这并不是一个可行之道。
但是能理解合并的想法,河南太需要好的高校了,也希望河南高等教育快快崛起。(点个关注吧😋😋😋
)
这几个学校,在河南省境内,算得上各有特色。实力都不强,但各有拿得出手的玩意,比如,农大有河南省唯一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理工有河南省唯一的a类学科,科大的材料、轴承(机械),师大的理科基础学科,最起码是河南领军者。但是,要说四校合并,首先是不具有可行性,因为教育部对异地高校跨地区合并,***取的几乎是不批的政策。大家想想,中国有几所大学是夸地区合并的?
即便教育部例外给河南开绿灯,这几所学校合并后的整合成本,也是新学校、河南省不能承受之重。
以我对河南高等教育***的了解,我觉得河南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并校,有钱有想法,应该分别提升现有高校的综合实力。把这几所学校合并,或者并入郑大或者并入河大,除了白白损失一所或几所实力尚可的大学,并不能明显提升河南高等教育的底蕴和实力。
作为华夏之根的河南,有什么具体文化是出自这里,而且保留到了现在?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河南并不是华夏文化之根,所谓河南文化或河洛文化,是一种混合文化。
根据考古证明,黄河流域主要有两大文化: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和下游的东夷文化;加上长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这就是炎黄时代的三大部落,也称三大文化。这三大文化在华北黄淮碰撞交流混合,得到考古证实。
从信史时代来说,殷商属于东夷,周朝属于华夏。周灭商成为天下共主,通过分封,周人成为主体民族,即华夏族,周人姬姓成为万姓之祖,就是从这里来的。
从文化上说,周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奠基者,也即儒墨等百家争鸣时代的奠基者。周人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周人的人文民本思想,即民为邦本、敬天保民、天听自是民听,还有阴阳辩证思想等,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不变的主流思想。我们常常口头上讲的礼仪之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民服务、阴阳辩证观念等,追根溯源,根都在周文化中。所谓的三秦、齐鲁、河洛、燕赵等文化,都是周文化的派生文化。
出于文化之根的河南,有名的文化传承太多了,殷墟的甲骨文是中国方框字的始祖;河图洛书、文王八卦、北宋时的书法绘画、少林寺的武术、陈式太极拳;豫剧、曲剧、越调、四股弦、宛腔、四平调、道情戏、大平调、乐腔、河南坠子、河洛大鼓、大调曲子等等戏曲……好东西太多啦,举一漏百,不胜枚举,文化之根名符其实,绝不是浪得虚名的。
世界的文化在中国,中国的文化在河南!
河南是华夏文化的根,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和摇篮。造人的女娲娘就是河南西华人,华夏民族人文先始、创世神伏羲是河南人,他的墓就在河南周口淮阳的太昊陵。河南是华夏文化的根,是华夏文明的摇蓝。中国第一个王朝古都就在河南嵩山的阳城。河南嵩山有大禹治水留下的启母石。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河南是道教文化的发源地,写《道德经》的老子就是河南鹿邑人。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客家人都是客家人。向前少追溯800年,我们都是河南人。每年的三月三,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都黄帝的故里河南新郑追根溯源、朝拜祖先!
道圣老子、谋圣姜子牙、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诗圣杜甫
中华圣人中,中华圣人中,河南籍的圣人就占了百分之七十。嵩山,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创造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营造了中华民族的美好家园。造就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和经济的繁荣。佛道儒三教荟萃的嵩山,有着40亿年地球演变的轨迹,五代同堂地质地貌和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不朽的魂魄和精神。中原,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华夏民族的根脉,是华夏文明的渊源和摇篮。河南,这块中国版图上生命的源头,从神话传说易经八卦到三皇五帝,从道儒文化佛教文化到中原圣人群体,从殷墟到汉汉三阙,方方面面都毋容置疑地证明:华夏之根深扎在中原的沃士,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活水源头!
弋梅荣 于2020年11月24日于郑州
河南的历史文化:
1、神龙文化
河南是中华神龙的故乡。被称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氏,在周口淮阳以龙师而龙名,创造的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中原地区多个部落的第一次大融合。
被称为五帝之首、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在统一黄河中下游流域各部落族之后,为凝聚各部落族的思想和精神,在郑州新郑也用龙作为新部落族的图腾。
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就因此而来。濮阳蚌龙距今6400多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和社会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
2、汉字文化
黄帝时代商丘虞城人仓颉造字,甲骨文起源于商朝晚期的都城安阳殷墟,驻马店上蔡人李斯书同文、制定了规范的书写字体小篆。
漯河人许慎编写了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规范化的宋体产生在北宋的都城开封,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北宋的都城开封。
3、姓氏文化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300个主要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三皇五帝”大多与河南息息相关:商丘有“***”燧人氏燧皇陵,伏羲、神农建都于淮阳,颛顼、帝喾建都于商丘,济源是女娲之乡,新郑为黄帝故里……因此在上古时代的河南地区,它的地位至高至上。而流传至今的文化习俗,仍旧影响着我们现代的生活。
一,最大最古老的庙会,坐标:淮阳。
伏羲教诲人们***打猎、饲养牲畜,又创立了婚嫁制度,制定文字,是我们公认的人文初祖。它的陵墓就在淮阳,太昊伏羲陵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自建成以来,祭祀不断、烟火不绝,有“天下第一陵”之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太昊陵都会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大庙会,无数中国人自四面八方来此祭祖朝圣,2008年,太昊陵庙会盛况空前,单日人数达到82万之多,创下吉尼斯纪录,成为世界第一大庙会。
二,酒文化的起源,坐标:洛阳。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曹操咏叹美酒的诗句,自古有“无酒不成席”之说,不管是家宴团圆,还是亲友聚会,酒都是调节气氛必不可少的,相传美酒的创始人就是洛阳伊川的杜康。
三,中华武术,坐标:登封、焦作。
俗话说天下武功出少林,有“天下第一名刹”之称的嵩山少林寺,武功修习讲究禅武合一,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被习武之人奉为泰山北斗。
同时,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被一些人认为这里就是太极拳的发源地。太极拳刚柔相济,内敛含蓄,强调用意不用力,适合任何年龄段人群练习,它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效,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四,最早的汉字,坐标:安阳。
甲骨文被发现之前,西方只承认我国最早的朝代是周朝,使得中华文明的历史被严重缩短。甲骨***为一种成熟文字被发现以后,首先证实了商代的真实存在,它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之源,西方世界也因此闭上了质疑的声音。